江西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
(信息来源:2014-07-1608:45天圆网)
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
天圆网讯(记者 郑小波)7月15日,江西正式发布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做大产业平台,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繁荣城镇经济,推动创新融合和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促进城镇发展和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发展特色城镇产业体系
《规划》要求根据城市地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产业基础,强化产业支撑,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
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壮大工业实力,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园区产业平台,以产业聚集带动和促进人口聚集;大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扶持工程等八大工程;大力推进“央企入赣”不断夯实城镇发展的工业基础。
充分挖掘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大城市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服务业;支持南昌打造全省金融商务区和区域性金融产业服务园,建设南昌等物流集聚区,支持发展总部经济。依托中心城区,完善城镇服务业体系,重点培育发展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
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依托大中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完善城镇功能分区,构建城镇产业体系,优化城镇产业结构。
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产城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园区与新城新区建设,依托城镇发展园区,立足园区发展城镇,推进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适时将条件成熟的开发区调整为城市新区。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规划》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调整优化城市各类用地结构,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提升人居环境。
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突出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和保护环境,健全旧城改造机制,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动南昌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卫星城疏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依托高铁枢纽、临空港区、水系廊道、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重大工程等有序拓展城市新区。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严格城市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边界无序蔓延。统筹城市新区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提升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的功能。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覆盖,规范建设行为,严厉整治违法违规建房,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化改造,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创新驱动信息化引领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施城市创新驱动战略,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拓宽创业就业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依托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应用的障碍,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基地,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人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根据城市特色,依托产业平台,增强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能力,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产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
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激发创业活力。支持赣商回归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商业和技术人才革新创业,形成崇尚创业、全面创业良好氛围。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通过创业就业激励政策扶持,鼓励其到中小城市和城镇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产业和城镇发展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