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

发布时间: 2015-02-04 17:47:3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信息来源:2015年2月4日08:46深圳特区报)

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跻身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为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融合的“试验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核心提示

光明新区是深圳第一个新区,作为深圳市这一“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重点节点,光明新区始终以改革创新为使命,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经济已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光明速度”,日益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与此同时,光明新区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2014年10月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设综合试点为又一标志,光明新区已集七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于一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试点”。

下一步,光明新区将牢牢把握在“四个全面”上勇当尖兵的新使命,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将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将国家最高智库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相结合,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盘点

2014

有质量的“光明速度”持续发力

对于光明新区来说,2014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这一年,光明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光明速度”持续发力,经济总量增速第7年位居全市首位。

这一年,光明新区出台《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功能区体制机制的决定》及实施方案,编制发布职能部门权责清单,继续成为功能区改革发展的“先锋”。

这一年,光明新区再次摘得“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试点”三项国家级金字招牌,继获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国首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之后,集七块国家招牌于一身。

这一年,新区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流园区建设、社区基金会、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和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等国家部委研究机构签订了中长期“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与基层融合的“试验田”。

这一年,光明凤凰城作为深圳市13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其范围扩大至14.89平方公里。新区与荷兰阿尔梅勒市签订规划咨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了光明凤凰城规划发展中外专家咨询委员会。

这一年,地铁6号线前期工程动工建设,深圳市中医院新院区落户光明,“幸福社区”工程第一批2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微信警长”平台发挥了强大威力。

这一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民生热点问题为“试金石”,破解了许多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包括涉及2万人的原光明农场土地返还问题……

这一项项成绩的取得,正是光明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以大项目带动整体发展,以区域带动整体发展,统筹推进促改革、调结构、优配套、惠民生、转作风等工作的结果。正如新区2015年工作会议报告所说,“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光明新区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1

经济 建设篇

坚持质量引领

经济增速11%继续位居全市首位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光明新区始终将“有质量的高速增长”作为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连续7年位列全市第一,国地税收入增长23.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77.5%。华星光电、欧菲光等龙头项目加快建设,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十亿元以上企业17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值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六成,新区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重大项目建设态势良好。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集聚作用,华星光电、欧菲光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7家。华星光电二期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旭硝子二期动工建设,光明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动工建设;迈瑞、万和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光明集团连续十次入选深圳市百强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

——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认定为深圳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际平板显示园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钟表、内衣产业基地被列为全国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留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17家,私募基金产业园集聚企业62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80亿元。园区配套取得新进展,高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产业转化模范区,举办首次中国创新创业“创客大赛”和2014中国(深圳)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应用交流会。全年引进“招研引智”项目34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总量位列全市第二,企业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新区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0家,企业全年获得专利授权838件。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1.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清理淘汰低端企业85家,旧工业区改造面积15.5万平方米,安防工业园等5家工业园被评为深圳市特色工业园区。

2

城市建设篇

坚持绿色低碳

五个国家级示范区平台引领城市建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光明新区始终坚持的发展路径。2014年,光明新区落实市委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要求,统筹推进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等示范区建设,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 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14年10月,光明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个领域先行先试。这是新区继“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试点”之后获得的第七块国家招牌。新区国家绿色生态建设示范城区工作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平台、高新西拆迁安置房等一批项目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星级认证,新增低冲击示范项目7个。

—— 城市配套进一步完善。作为全市13个重点开发片区之一,“凤凰城”成功扩容,由3.15平方公里扩大到14.89平方公里,新区重点发展区全部纳入凤凰城统筹范围,还与荷兰阿尔梅勒市签订规划咨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了“凤凰城”规划发展中外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光明新城、光明高铁城综合体、文化艺术中心、光明书城等一批重大城市配套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地铁6号线前期工程正式开工。光侨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全线建成。基层供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公明中心区等4个片区交通改善工程顺利完工,新建公交候车亭124座,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提升至90%。



上一篇:首山脚下起新城
下一篇:河北白洋淀产业新城管委会来淄博高新区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