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向绿色产业新城迈进
(信息来源:2014年9月10日 湖南日报)
株洲市作为我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上游城市,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而备受关注,一度成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代名词”。
去年9月,省政府将湘江流域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一年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城市治污控源进展如何?连日来,“聚焦五大重点区域 推进一号重点工程”报道组先后在郴州、衡阳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访。
9月3日,报道组风尘仆仆来到曾经以污染闻名的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察看这个“重灾区”保护湘江的治污力度和向绿色产业新城迈进的步伐。
霞湾港 一港清水入湘江
霞湾港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一江四港”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水域。南起湘江口,北至建设北路,全长约4.33公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清水塘工业区200多家冶炼、化工等工业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历经数十年的累积沉淀后,港底底泥中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底泥中沉积的重金属污染物成为湘江下游湘潭、长沙等下游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隐患,直接威胁湘江下游城市饮水安全。
几年前,霞湾港以“五彩港”、“牛奶港”闻名,原因是这里曾经川流不息流往湘江的工业废水五颜六色,有时还浑浊如牛奶,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异味。
随行的株洲市环保局副局长、研究员何长顺向记者介绍说,霞湾港作为株洲市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之一,于2011年12月启动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投资近2亿元,对霞湾港进行疏浚治理,包括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及引排、底泥处置、施工废水处理、港底硬化与砌护(含堤面道路)、施工期在线监测等内容, 共清理出重金属污染底泥和土壤49487.61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0米,顺利完成了霞湾港清淤工作,未发生一起突发性污染事故。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综合治理,共处理重金属污泥5.0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1.8万立方米。霞湾港环境综合整治后,沉睡于港底多年的重金属污染物被彻底清除,解决了多年遗留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霞湾港重金属对湘江水质的污染影响,改善了湘江株洲至长沙段水环境质量,确保了长株潭三市饮用水源安全。
9月3日上午11点,记者在株洲市霞湾港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仪表上看到,监控仪器显示实时数据:砷19.59微克/升,汞17.60微克/升;铅27.81微克/升;镉32.32微克/升,均低于国家重金属含量标准。报道组在绿色卫士守望点——株洲市霞湾港入江口看到,清澈的港水奔涌流入湘江,涟漪阵阵,令人欣慰。
大湖治理 隐患频生,废渣遍地
相比霞湾港环境治理,大湖废水废渣治理工程项目喜忧参半。
大湖原为株洲市石峰区清水乡建设村集体鱼塘,总面积约202亩,后成为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源。2012年3月,由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株洲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对大湖水体、底泥进行治理,并将治理后的大湖建设成港区码头,总投资10260万元,获得省环保厅2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
记者看到这个大湖水源治理工程已经完工,底泥经脱水后经过稳定固化处理,并实现了防渗回填,旧有的污染物已经得到处理,该项目于2013年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可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场地内,记者发现不断有刚刚运进来的工业废渣,场地附近一处铁门紧锁的空隙地上,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废渣冒出淡淡热气,货车车痕依稀可见。随行的环保专家介绍,即使是一般工业废渣也不允许堆放在这里,必须送往规范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这些工业废渣长期裸露经雨水冲洗后,污染物又会渗透到地表下和附近水源,造成第二次污染。
记者找到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了解这一情况,一名部门负责人却说“不知道”。而记者从该公司治理大湖项目附近一块醒目的公示牌上了解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含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就包括大湖废渣堆场,同样由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
随后,记者又来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含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工程”现场,看到三三两两的民工在工地上打桩施工。项目部一名副部长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总投资3.41亿元,将于今年年底前完工。而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可以看出这个项目已经超出政府规定期限一年多了。
清水塘 而今迈步从头越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布局的以冶炼、化工、建材、能源为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三废”排放量大,污染十分严重,是我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点治理五大区域之一,已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区。2013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排放工业废水1840万吨,占全市的28.7%;固废167.1万吨,占全市的46.6%;二氧化硫为2.95万吨,占全市的73.6%;氮氧化物2.98万吨,占全市的71.7%。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株洲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为治理这个污染“顽症”,制定了《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决心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清水塘工业区打造成绿色工业新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大后小;产业转型,绿色搬迁”的总体思路,坚持“三年攻坚,五年完成搬迁,十年建成生态新城”的进度目标,将清水塘老工业区改造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产业转型的样板,生态新城的典型”,带动株洲城市资产和价值的全面提升。
株洲市副市长何剑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清水塘有172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已经搬迁80家。今年株洲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旗滨集团株洲玻璃基地整体搬迁至醴陵经济开发区;株洲化工启动实质性搬迁,关闭水合肼和水泥厂;制酸生产线即将搬迁,原来3个制酸生产线已关闭2个;关闭所有聚氯乙烯生产企业。
据了解,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水体污染治理、土壤(废渣)污染治理、居民避险安置、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与监管能力建设”六大工程,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清水塘工业区的面貌。
“近几年,株洲市已实施清水塘工业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36.8亿元。基本实现废水、废气、废渣达标排放和安全处置,关停、淘汰、搬迁污染企业及生产线105家(条),推广清洁能源企业45家。清水塘重大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正在得到有效处置。”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告诉记者,“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改造,是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加快社会转型发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工作,更是我市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
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醴陵旗滨玻璃产业项目已经在醴陵经济开发区建成投产。至此,旗滨玻璃成为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启动绿色搬迁的第一家企业。旗滨玻璃的搬迁,对于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株洲市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清水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第一家“退城进园”的示范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株洲市迈向绿色产业新城的蓝图已经绘制,正按照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的总方针,将治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企业、生产线,整体推动清水塘地区的综合治理,决不让污染企业继续留在清水塘。
一场由重金属污染“重灾区”向绿色环保新城迈进的华丽蜕变正在老工业区株洲上演,值得我们共同期待!